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述
专业名称:新能源汽车技术
所属院系: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学科领域:装备制造大类(46)-汽车制造类(4606)
专业发展历程与特色:
2015年学校设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2018年专业顺利完成新专业评估;
2018-2021年,本专业是重庆市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
2021-2024年,本专业是重庆市双高建设项目重点打造专业;
2022年IEET工程国际专业认证重要参与专业;
2024年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重要参与专业。
专业建设有良好的基地基础,包括:重庆市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市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项目、重庆市级双师培训基地(培育)、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重型车辆维修项目)等。
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推进科教融汇为特色,基于“三室两厅”产教融合平台,聚拢教育链、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
施行“教师双岗-学生双元”的工学交替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省部级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选拔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

培养目标与毕业生核心能力:
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本专业培养专精特新人才,掌握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原理,精通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技术,运用电气和电力驱动以及车身的构造、原理、装调和维修等前沿最新知识,掌握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与调试的特色技能,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和运输服务能力,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调整、检测、维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核心能力1:具有理解及遵循专业伦理,认识时事议题,认知社会责任及尊重多元观点的能力。
核心能力2:掌具有熟悉新能源汽车原理,具备产品设计、生产、装配的能力。
核心能力3:能够运用维修工具,诊断设备,对新能源汽车故障判断与排除。
核心能力4:具有执行、分析、解释与应用实践,确认、分析及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5:具有参与沟通与团队合作,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介绍:
本专业核心课程与课时数如下:

实践环节展示:








教学方法:
1.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岗及企业技术岗,企业员工承担企业技术岗及实训教学,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双元教师和双岗员工的体系机制建立。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准岗式”教学,以“学校学生+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直面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企业制度、行为规范,实现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2.创新“岗+课+赛+训+产+研”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构建企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建立“竞赛+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企合作建立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按岗位跟在建项目实习实训。

3.依托我校元宇宙公司数字化课程开发的优势,开发融合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的“MR+数字课程”,建立知识图谱、VR视频、动画、三维图、测试题等教学资源池,开发“自主探究、深层互动”的“MR+数字课程”8门,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研究。
四、专业特色与优势
特色:
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我校汽车文化馆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中国汽车发展史与红色教育+专业教育”的专业认知课,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
2.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三室两厅”产教平台,针对“生产项目”模块化教学需要,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双岗教师和“学校学生+企业学徒”的双元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3.创立科研平台:基于“三室两厅”产教融合平台,依托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企业成立了自动驾驶技术研究所、氢动力汽车研究所、电动汽车研究所,合作开发园区安防车、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新能源实训平台、线控底盘等实训设备。
4.创新数字课程建设:依托我校元宇宙公司数字化课程开发的优势,开发融合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的“MR+数字课程”,建立知识图谱、VR视频、动画、三维图、测试题等教学资源池,开发“自主探究、深层互动”的“MR+数字课程”8门,开展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研究。



学术成果:
1.校企合作教研成果
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批包括市级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2项在内的市级课题12项。公开出版教材《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技术》等10部,其中“知识库+工作页”模式特色教材3部、工作手册式培训教材2部、“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建设市级平台在线课程5门。
2.校企合作科研成果
学校与道简优行等企业合作成立了自动驾驶技术研究所、氢动力汽车研究所、电动汽车研究所,合作开发园区安防车、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新能源实训平台、线控底盘等实训设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3.学校人才培养成果
学生竞赛成果丰硕,获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挑战赛特等奖2项、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等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66项。3691名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30名学生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面向社会组织汽车相关技能培训,为东风小康、陆军勤务等培训总计1376人次,有效提升专业群影响力。
校企合作:
专业近5年来加入了全国智能网联与无人驾驶职教联盟、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协会并承担重要角色;与李克强院士工作站联合成立西部智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并成功申报、获批重庆市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前程汽车数字制造产业学院)、重庆智慧制造米兰体育彩票官网、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项目、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联合与重庆金皇后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道简优行(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五、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就业市场分析:
专业培养专精特新人才,掌握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原理,精通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技术,运用电气和电力驱动以及车身的构造、原理、装调和维修等前沿最新知识,掌握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与调试的特色技能,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和运输服务能力,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调整、检测、维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发展路径:
(一)初始就业岗位:车间技术员、汽车维修工、质量检验员。
(二)发展就业岗位:汽车维修技师、汽车维修技术主管、车间主任/技术总监。
(三)相关就业岗位: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汽车销售顾问、动力电池生产与检测、汽车评估师。
创新创业机会:
本专业学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丰富的机会和优势,无论是技术研发、智能网联、充电设施建设还是共享服务,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有志于投身这一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抓住机遇、发挥创意、整合资源,将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创业梦想,为绿色出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学生风采与荣誉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 新能源汽车传感与网联技术”三等奖

2021年重庆市第十四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比赛一等奖

2021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三等奖

2021年“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四届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三等奖

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四轮电磁(专科)组一等奖,创下西部赛区高职院校首次获得该项目最高奖项

汽车文化馆开放日暨汽车知识游园活动

汽车文化观举办技能大赛
